男女主角分别是伊尹夏桀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全本小说中国冷史》,由网络作家“书女工作室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正在连载中的小说推荐《中国冷史》,热血十足!主人公分别是伊尹夏桀,由大神作者“书女工作室”精心所写,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:自殷周至明清时代,辅佐君主管理国家政务的官员,称为相,亦曰丞相,亦曰宰相。宰相是在君主政体时代君主之下掌握最高权力的人,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极其密切的关系。在君主政体时代,国君是世袭的,宰相不是世袭的,而是由君主选择任命的。宰相的忠邪、贤奸与国家的治乱安危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。自秦汉以至明清,称为“治世”的年代不多,那些称为治世的年代,大多是由于有贤相任职。例如,唐初“贞观之治”与当时居于相位的房玄龄、魏徵有密切关系。嗣后的“开元之治”主要是由于姚崇、宋璟任相。到天宝年间,由李林甫、杨国忠任相,便酿成“天宝之乱”了。...
《全本小说中国冷史》精彩片段
——[春秋·齐]管仲春秋初年,齐桓公南征北战,建立霸业。
讨伐山戎时,齐国军队远征到达孤竹(今河北昌黎)一带,春往而冬返。
长期的征战,使齐军疲惫不堪。
有一次,军队在深山老林中迷失了方向,将士们都十分焦急,不知所措。
此时,队伍中一位大臣却镇定自若,炯炯有神的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他不慌不忙地说道:“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”
他相信,老马走的路多,有辨别道路方位和地形的经验,可将军队引出困境。
于是,士兵放任老马在军前自走,大队人马紧随其后。
果然,没过多久他们就走出了迷途。
这则传说故事即“老马识途”的出典。
想出这一好办法的智者,就是帮助齐桓公改革首至首霸春秋的一代名相——管仲。
乱世逢英主立志展鸿图管仲(约公元前730——前645年),字仲,名夷吾,又名敬仲,颖上(约在今河南登封东南颖水上游)人。
他出身贫寒,经历坎坷。
年轻时,他与好友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游历经商。
接触广泛的商人生活,使管仲饱尝了人间的冷暖甘辛,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。
他和鲍叔牙都素有大志,不甘于默默无闻的平庸生活,积极寻找机会成就一番事业,建立不朽的功名。
春秋之时,天下西分五裂。
周王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,实际上,郑、齐、鲁、晋、燕等大小上百个诸侯国各自为政,争夺霸权。
管仲和鲍叔牙来到东部海滨大国齐国,分别担任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。
纠和小白是齐国国君襄公的异母弟。
齐襄公昏庸荒淫、残暴无道,竟将妹夫鲁桓公害死,与妹妹私通乱伦,又滥杀大臣与宗亲。
他的兄弟们害怕祸及己身,纷纷避走他国。
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,管仲就与另一谋臣召忽保护他逃到了鲁国。
鲍叔牙则随同公子小白一起避难于莒国。
公元前686年,齐国终于爆发了内乱,襄公被杀。
齐国大夫、正卿高敬仲向与公子小白关系好,急派人往莒国迎接小白回国即位。
鲁国闻讯,也立即发兵护送公子纠回齐争夺君位。
管仲则另率一支人马,在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拦截小白。
管仲与小白的人马在途中相遇,他眼明手快,操弓对准小白当胸就是一箭,只见小白大叫一声,倒在车里了。
管仲见状,立即派人飞马报告了鲁国。
鲁国护送公子纠的人马不慌不忙地走了六天,到达齐国。
谁知小白非但没有死,反而先在齐国即位为君了。
原来,古人腰间都系有一条宽宽的带子,两头用青铜制成的带钩挂住钩在腹部。
管仲那一箭恰巧射在小白的带钩上,小白并未受伤,而是假装中箭,躺在卧车之中,然后兼程赶往齐国的国都临淄(今山东淄博东北),抢在了公子纠的前面。
国内早有高敬仲等大臣作内应,小白顺利即位,是为齐桓公。
齐桓公即位后,立即发兵与鲁国对抗,鲁国也要帮公子纠夺位。
这年秋天,齐鲁两国军队在齐地乾时(今山东桓台县南)展开了一场激战。
结果,鲁军被打得大败,鲁庄公的战车也被齐军夺去,只好乘其他车子仓皇而逃,此时,齐军又断了鲁军的退路。
齐桓公派使臣致书鲁庄公说:“公子纠是我的兄弟,不忍亲自诛杀,请鲁将其杀掉。
面管仲、召忽则是我的仇敌,非得到他们,亲自将其剁为肉酱不甘心。”
鲁庄公迫于无奈,只好将公子纠杀了以向齐求和。
召忽不愿回齐受辱也愤然自尽,而管仲却毫无惧色,请自囚赴齐。
齐桓公即位时,本想起用鲍叔牙为相,可是,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,说:“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,那么有高敬仲和我辅佐就足够了。
但是,您如果想成为天下的霸主,那就非得到管夷吾不可。”
接着,他向桓公列举自己在治国理军,辖士惠民以及礼乐邦交等方面,都不及管仲的才能,因此,劝桓公召管仲为相。
桓公始终记着那一箭之仇,十分犹豫,说:“管夷吾射中寡人的带钩,险些要了寡人的性命。”
鲍叔牙又进一步劝说:“那是各为其主。
您若是赦免他的罪,用他为相,他也会同样效忠于您的。”
桓公被他说服,这才故意声称要亲自处置管仲,还派鲍叔牙前往鲁国将管仲押回,目的是怕管仲在鲁国遭有不测。
鲍叔牙押送管仲,走到鲁、齐边境的堂阜,就把管仲释放了,带他到临淄去见桓公。
桓公听说管仲到来,急忙再三熏香沐浴,排开隆重的仪仗,亲自出城到郊外迎接,表示对管仲十分尊敬。
回到朝堂之上,桓公又谦虚地与管仲共坐一处,向他请教施政良方。
桓公豁达大度和礼贤下士的作风,使管仲深受感动。
他庆幸自己终遇明主,竭尽思虑,滔滔不绝地献上久蕴在胸的富国强兵的治国之策和“尊王攘夷”的争霸战略。
桓公听罢,大为赞赏,愈加厚礼待之,任管仲为卿,主持齐国政务,尊称他为“仲父”。
就这样,管仲在鲍叔牙的帮助下,依靠齐桓公的支持,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,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贤相。
改革创新政佐君称霸业管仲执政以后,对齐国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等方面,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。
他明确提出整饬旧制,对各项制度加以改进、创新,同时以“治国必先富民”作为指导思想,努力提高齐国的综合国力。
在行政组织方面,为了打破根深蒂固的家族亲缘关系,提高国君的权力和地位,管仲整顿了原有的基层组织,在国都中设置了21个乡,其中工、商乡各有3个,士乡15个。
同时,又把15个士乡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由国君和齐贵族国氏、高氏首接管辖,这叫“叁其国”(“国”指国都)。
国都以外地区设置五属,即划分为5个区,严格实行士、农、工、商分区定居制,不许杂处、迁徙,这叫“伍其鄙”(“鄙”即国都以外地区)。
各级设官治理,逐级向上报告本区的情况。
这样,各业各有所务,老传少习,安心生产,便于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和社会的安定。
在军事方面,管仲结合对行政组织的整顿,首先革新了军制,寓兵于民,把国都中服兵役的15个士乡的居民,按军事单位编制起来,平时为民,战时为兵,农忙时在家务农,农闲时集中训练或出征作战。
士兵们由于平时居住集中,互相熟识,所以他们居同乐、行同和、死同哀,同仇敌、有较强的战斗力。
国都以外的鄙野庶民,本来没有正式当兵的资格,管仲为了增强兵员,也选拔了其中优秀者充当战士,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,同时,还积极发展常备军,大大地扩充了齐国的武力。
在经济方面,管仲首先对税制进行了改革。
春秋时期,国有土地的井田制生产方式,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发展,而大量出现的私田又吸引了很多井田上的劳力,使国家收入大减。
因此,管仲规定对私田按其远近和土质的肥瘠征收不同的贡赋,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,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,又促进了个体生产的发展,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历史进步的趋势。
管仲还规定由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,使自然资源俱属国家所有。
他在重视农业的同时,也十分重视工商贸易,实行鱼、盐出口不征关税的政策,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生产的发展。
管仲进行的全面整治与改革,很快就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。
齐国日益强盛,向外扩张,在短时期内连续吞并了周围的谭、遂等许多小国,又联合宋、陈、蔡等国制服了鲁、郑,而后分别在北杏(今山东东阿)和鄄(今山东鄄城)与诸侯会盟,齐国开始称霸。
春秋以来,北方少数民族山戎和狄族逐渐向南发展,经常袭扰燕、邢、卫等国。
管仲辅佐齐桓公,打起“尊王攘夷”的旗号,联合燕国打败了山戎;又联合宋、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,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,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。
当齐国忙于对付山戎和北狄之时,南方的楚国趁机向北扩张,接连发兵攻郑。
为了制服楚国,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曹、郑、许等八国军队,讨伐依附楚国的蔡国,蔡人望风溃败。
于是,管仲建议乘胜攻楚。
楚成王见势不妙,一面迎战,一面请求媾和。
齐桓公见楚无隙可乘,遂于召陵(今河南郾城东)与楚订立盟约,使楚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。
以后,管仲又为桓公出谋献策,几次大会诸侯。
公元前651年,齐召集宋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国,在葵丘(今河南兰考)会盟,连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,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。
齐桓公仅用30余年时间,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,固然由于他本人威武一世,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,确保了桓公有实力在诸侯林立的春秋初年成为第一位霸主。
管仲相齐40余年,为齐国的强盛、称霸,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重信顺人理病榻论相位管仲为人机智,讲究信义。
司马迁说:“其为政也,善因祸而为福,转败而为功。”
公元前681年,齐鲁争霸之时,齐军伐鲁,鲁国战败,被齐占领了许多地方,鲁庄公被迫请求割让土地使齐军停止进攻。
齐桓公答应了,就与鲁庄公在柯(今山东阳谷东)会盟。
双方正准备订立盟约,鲁庄公身旁的武士曹刿(又名曹沫)突然从怀中抽出一柄锋利的匕首,冲上盟坛劫持了齐桓公,要挟他答应交还占领的鲁国领土。
齐桓公在情急之中只好许诺,曹刿这才扔掉匕首回归臣位。
齐桓公解脱之后却想反悔,不打算交还占领的土地,还想杀了曹刿。
这时,管仲就劝阻他说:“您被其劫持时己作了承诺,而如今又要背信弃义杀了他,这只不过贪图一时的痛快罢了。
但是,失信于诸侯,就会孤立于天下,万万不可啊!”
于是,齐国还是将占领的土地交还了鲁国,各国诸侯听到此事,都以齐为信义之邦,而乐于依附。
讲信义为齐桓公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随着齐桓公霸主地位的建立,管仲名望也获得很大提高,但他谨遵礼法,一如既往。
公元前648年,周朝王室遭到戎、狄少数民族侵扰,齐桓公命管仲率军前往平乱。
周襄王听说管仲到来,十分高兴,打算以上卿的礼节来接待管仲。
尽管此时齐国己成霸业,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,可管仲仍然认为自己只是陪臣,不能居诸侯之礼,再三叩首谦让,最后还是以下卿的礼仪受周襄王的接见。
齐桓公晚年荒淫无度,被宫中一帮内宠、宦官所包围,渐渐不理政事,管仲多次予以劝谏。
公元前645年,管仲病重,齐桓公前往探视,问管仲谁可继承相位。
管仲说:“知臣莫如君。”
桓公就说:“易牙如何?”
易牙又名雍巫,是桓公所宠幸的近臣,擅长烹饪调味,很会逢迎拍马,据说他曾烹其子为羹献于桓公品味。
管仲一听就说:“杀死自己的儿子来逢迎国君,违背人之常情,不可以为政。”
桓公又问:“开方如何?”
开方原是卫国的公子,为了求得桓公的宠幸,抛弃母亲不养,久宦不归。
虽齐卫之间相距不远,几日便至,可是他却15年不回家探望一次。
管仲就说:“背离亲娘而邀取功名,违背人之常情,不可以任相。”
桓公再问:“竖刁如何?”
竖刁(也作竖刀)是个自己净身入宫的宦者,也很得桓公的欢心。
管仲又指出:“残害自己的身体来博得国君信赖,这也违背人之常情,不可以当权。”
最后,管仲告诫桓公要远离那些献媚阿谀的小人。
但是,桓公不听,结果,管仲死后,易牙等三人共同专权。
桓公病重时,他们又相与作乱,将桓公禁闭于宫中。
此时,桓公记起管仲的话,不禁潸然泪下,慨然兴叹:“唉!
圣人真有远见啊!
若死者有知,我将有何面目见仲父呢?”
的确,管仲谋事任政都遵循常理,不违人情。
只有顺乎人情常理,才不致于矫情做作、掩饰其内心的不良动机。
管仲就是这样一个顺其自然、表里如一的人。
他的志向与品行,鲍叔牙最为清楚。
他们年轻时一同经商,管仲在分财利时,总是自己多取多得,鲍叔牙知道他确因家庭贫困,不认为他是贪财;打仗遇到失利时,管仲总是逃走,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侍奉,不认为他是怯弱。
鲍叔牙对他予以深切的理解,并帮助他施展才华,实现远大的志向,显功名于天下。
管仲对这样一位通情达理的知己十分感激,曾说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。”
当然,管仲为相以后,生活也变得非常富有、奢华,甚至可以与国君相比。
然而,由于他为齐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齐人也不认为他奢侈。
对这样一位忠心谋国家之政、顺百姓之美的贤相,人们由衷地敬佩而不计其小节。
管仲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改革家,他既勤于政治又精于理财,深谋远虑以成齐桓公霸业,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,保护中原的先进文化,起了积极的作用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