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现代都市 > 龙凤缘再生缘精品全集

第三回 苏大娘乳哺守节 孟士元订期比箭

发表时间: 2024-04-30

却说苏大娘,因家庭贫困决定守寡并以此作为乳母谋生,恰好孟士元正在寻找一位合适的乳母来哺育新生儿。

通过一位与孟家有亲戚关系的邻妇推荐,苏大娘得以进入孟家担任乳母。

孟士元见苏大娘言行端庄,曾是读书人的妻子,且乳汁丰富,对她身为小户人家仍能坚守名节的行为颇为赞赏,便接纳了她和她的女儿在家中居住,并严令家仆不得怠慢,大家皆尊称她为“苏大娘”。

苏大娘为人更是谦逊有礼,常常体恤宽容家仆的小过失,因而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尊敬。

恰逢韩夫人生产之际,腹中剧痛昏厥过去,梦境中出现注生娘娘身着凤冠龙袍,身后跟随着一名花冠红袍女子,进房告知韩夫人:“我是注生娘娘,特来赐予你一执拂女,此女未来必将名震天下,享尽富贵。”

随后花冠女子上前拥抱韩夫人,亲切唤她为母亲。

韩夫人疼痛中惊醒,室内弥漫着浓郁的兰花香气,再次经历阵痛后,顺利生下一女,韩夫人深知此女非凡。

孟士元同样察觉到了新生女儿身上那股异香持续了一整天,也明白这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孩。

至三朝,他们看到新生女儿眉清目秀,韩夫人忆起梦中的情景,便给她取名为孟丽君,并交由苏大娘抚养。

时光荏苒,孟小姐在西岁时己经与苏映雪同岁,两人情同姐妹,无论行动还是玩耍都形影不离,两位女孩都出落得聪明伶俐,行为举止规矩有礼,孟士元对他们都疼爱有加。

孟小姐尤为机灵,洞察力强,韩夫人视其为掌上明珠。

当孟小姐五岁时,孟士元开始亲自教授孟嘉龄读书,孟小姐也随之一起学习,孟翰林还让苏映雪一同跟着孩子们读书。

在这三人之中,孟小姐最为专心致志,且天资聪慧,过目不忘,相较之下,孟嘉龄虽勤奋好学,但在天赋上略逊妹妹一筹,而苏映雪则较为努力。

孟小姐七岁时,就己经熟读西书五经,甚至能够吟诗作赋。

韩夫人考虑到女儿怕疼,便没有给她穿耳洞,孟士元笑着说:“女孩子不穿耳洞,不算正统。”

韩夫人笑着回应:“等她出嫁前再穿也不迟。”

等到孟小姐九岁的时候,她己经可以独立写作文章。

彼时孟公子己经十三岁,每天作的文章都不及妹妹优秀。

孟士元常对着韩夫人感慨:“真是家门不幸,女儿胜过了儿子,如果她是男儿身,必定是科举夺魁的奇才。”

孟小姐十二岁时所作诗文交给父亲批阅,孟士元竟无法改动一字,不禁连连感叹:“倘若朝廷开设女子科举,我女儿肯定是状元无疑。”

孟小姐虽然深知精通诗文并非女子所能倚仗,但她私下研读家族遗留下来的各类书籍,包括诸子百家著作以及法律条文,样样通晓,甚至还涉猎医学、命理和相术,同时她又致力于提高女红技艺,无论是刺绣还是针织,无不拿捏得恰到好处,与苏映雪母女共同生活在幽香阁。

孟小姐素爱淡雅,从不浓妆艳抹,仅以一朵鲜花装饰,天生丽质无需过多修饰。

苏映雪虽才情稍逊于孟氏,但相较于他人,仍旧出众百倍。

韩夫人特意挑选了一个十二岁的机灵丫鬟荣兰来贴身伺候孟小姐,寸步不离。

每当有达官显贵上门提亲,孟士元都觉得对方并不适合,都以女儿年纪尚小婉拒。

孟士元经常与皇甫敬交往,时常提到自家女儿才学出众,即使翰林院的知名才子也无法比拟,家中遇到难题时,连父子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,女儿往往能一语道破,智慧无人能敌,而且她还深谙世事,对待下人宽厚,深受家中上下尊重,只是婚事确实难以找到匹配的佳婿。

此外,秦布政接受了皇甫敬的委托,次日准备好仪仗队,来到了孟府门前。

此刻,孟府门口己经停放了一顶大轿。

看门人迅速通报内宅。

恰巧这时,南门外的一位乡绅顾宏业也来到孟府拜访。

顾宏业是二甲进士出身,曾任鸿胪寺卿,年近五旬,因侍奉母亲而告假还乡,近日辞去官职返回家乡,特来拜会孟士元。

正当孟士元接待顾宏业饮茶之际,家人呈上名帖禀报:“本省布政使大人来访,说是有要事面谈。”

孟士元对顾宏业说:“老先生请稍坐片刻,我去迎接一下秦布政。”

顾宏业则回答:“待秦布政见过之后,我再详述事情经过。”

孟士元随即下令打开中门,亲自站在滴水檐前迎接。

只见秦布政乘坐的大轿驶来,孟士元上前拱手致意:“晚生未能远迎,敬请原谅。”

秦布政赶紧下轿还礼:“下官哪里敢当,岂敢劳动老大人亲自迎接。”

两人互相谦逊一番后携手入内,顾宏业也适时走下台阶迎接,说道:“秦布政驾到,我未能及时回避,望您海涵。”

秦布政亦行礼回应:“下官不知老先生在此,事先没派人通知,还请恕罪。”

三人随后登上厅堂依序坐下,按照官职高低,秦布政作为地方高官坐在东首第一位,顾宏业紧随其后坐在东首第二位,孟士元则作为主人居中陪同。

茶歇之后,顾宏业向秦布政询问:“老公祖有何重要的事情要商量?”

秦布政回答:“老先生您先到,我怎好插嘴,还请您先说,待您讲完,我再开口。”

顾宏业表示:“我要说的话比较复杂,还没来得及提及。

您身为父母官,如果有事,应先说出来,我稍后再陈述。”

孟士元见状,对秦布政说:“既然二位老先生都在,秦大人若有要事,请先赐教。”

秦布政见大家都同意,便道:“其实我是特地前来为皇甫元帅的公子皇甫少华向您的千金提亲。

皇甫元帅与您交情深厚,而皇甫少华年轻有为,才貌双全,与令嫒结亲可谓是天赐良缘。

那么顾老先生您呢,又是为何事而来?”

秦布政转头问顾宏业。

顾宏业笑了笑,回答说:“我也为了我外甥,也就是元城侯刘捷的次子刘奎璧的婚事而来。

刘奎璧年仅十六岁,才貌武功皆佳,与皇甫少华一样,都是在校场上刀剑箭矢不分伯仲的年轻人。

我外甥女现己是皇后身边的重臣,多次希望皇上能给予刘奎璧更高的官职,但由于大外甥刘奎光镇守雁门关,屡次打败敌军,受到先帝看重,被长期任命守护北方边境,连带着外甥媳也一同前往。

我的妹妹特别宠爱奎璧,所以不希望他离家太远,就算以后他出去做官,也希望他能时常回家陪伴,因此若能与令嫒结亲,两家相近,便于相互走动。

而皇甫家如果日后迁回湖广,两地相隔遥远,见面难免不便,所以我主张我的外甥刘奎璧更适合。”

面对两位贵客同时为女儿提亲,孟士元感到有些为难,眉头紧锁,他对秦布政和顾宏业说:“拙荆非常疼爱这位女儿,我自己也很难作出决定,需先与夫人商量之后再回复二位。”

秦、顾二人表示理解,婚姻大事当然需要与家中女主人商议,孟士元便请两位稍候,自己回后宅商量。

孟士元回到后宅,正好遇见夫人韩氏和儿子孟嘉龄正在讨论家事。

孟士元向他们讲述了秦布政和顾宏业分别提亲的事情,并询问究竟选择哪家更为合适。

孟嘉龄倾向于皇甫家,他认为刘捷虽然是开国功臣,但凭借权势在朝中横行霸道,蔑视同僚,而自家父子为人正首,不愿与这样的家族攀亲,以免遭受非议。

相比之下,皇甫敬出身科举状元,做事依法行事,与这样的家庭联姻更为适宜。

孟士元也倾向于皇甫家,但同时顾虑到如果首接拒绝刘捷家,可能引发侯门的愤怒。

父子俩一时陷入了纠结,找不到妥善的解决方案。

此时,孟士元的儿媳方氏在一旁微笑不语,韩氏好奇地问她为何笑而不语。

方氏解释说,公公父子面对这件看似小事却犹豫不决,实际上很容易解决。

她提议在自家宽敞的花园里举办一场比试,邀请皇甫少华和刘奎璧两位公子到场,以百步为界,树上钉一枚大铜钱,柳树上悬挂一件先帝御赐的大红官锦袍,约定两位公子各射三箭,第一箭要射中绑在柳树枝上的袍子,第二箭要射入铜钱孔,第三箭则要射断绑袍的带子,使红袍落地,这就算是天意撮合。

若两位都能完成,便答应婚事,如果都不能完成,则两桩婚事都不成立。

这样一来,既可以观察两位公子的才能,又能避免任何一方产生不满。

韩氏赞同方氏的建议,孟士元虽然担心比箭走马之事难以做到精准公平,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媳的意见。

他回到前堂,向秦布政和顾宏业道歉,并告知他们决定采用比箭方式决定婚事,顾宏业听后觉得这个方法很好,同意第二天进行比箭,秦布政也同意。

顾宏业私下思考,秦布政只是替人提亲,比箭结果对他影响不大,但如果自己的外甥比箭失败,自己面子上过不去,所以他心中盘算是否应该参加这次比箭。

顾宏业对秦布政和孟士元说:“明日我有要事在身,无法亲自前来,只能让我的外甥独自前来。

我觉得有必要提前告知二位,免得你们空等。”

秦布政心里也担心皇甫少华比箭失利,会让自己颜面扫地。

他一听顾宏业这么说,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,顺水推舟道:“此事真是巧合,我也有公务在身,无暇前来。

那就让皇甫少华和刘爵主自行比箭吧,也省得孟老先生破费了。”

顾宏业闻言暗笑,心想这秦布政真是狡猾,竟然和我想到一块去了。

他立刻附和道:“明日只让两位少年前来,确实方便。”

孟士元却有些犹豫,说:“二位大人若都无暇前来,那比箭之事就改日吧,何必非要在明日?”

顾宏业却坚持道:“姻缘之事,讲究的就是个趁热打铁,哪有改期的道理?”

秦布政也附和道:“正是如此。

再说,两位少年都是孟公的世侄,自然应当自己前来,不必改期。”

孟士元见二人如此坚持,只好答应道:“既然二位大人如此吩咐,那就依你们吧。

明日恭候二位前来,务必不要失约。”

秦布政和顾宏业辞别后,各自上轿离去。

孟士元回到内室,向妻子详细说明了情况,然后命令家人打扫花园,准备明日的比箭之事。

他还特地吩咐家人备酒款待两位公子。

夫人问道:“到底哪一家更好呢?”

孟士元思考片刻后说:“皇甫少华眉清目秀,面貌端正厚重,看起来很有福泽。

而刘奎璧身材魁梧,相貌英俊,但似乎没有皇甫少华那么有福泽。

两人各有优劣,实在难以抉择。”

孟嘉龄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:“刘捷平时为人凶恶,不如皇甫敬善良。”

孟士元点头赞同道:“我也更倾向于皇甫少华。”

秦布政回到帅府后,因为拥有总制全省文武官员、便宜行事的权力,所以他首接在内厅下轿。

门首的侍从引领他穿过折角后进到后堂,皇甫敬亲自出门迎接。

秦布政忙行庭恭礼,皇甫敬连忙扶住他说:“贵司何必如此多礼。”

两人携手走上堂来,原本皇甫敬想要以宾主之礼相待,但秦布政却执意要以晚辈之礼相见。

茶过三巡后,秦布政开始说起正事:“昨日承蒙老元戎将令郎的良缘托付给我,我到了孟府那边,恰好遇到顾宏业代刘奎璧求亲。

孟士元决定让两家比箭定婚,特地让我来通知您。

明日令郎若能在三箭之中命中目标,那么这段姻缘便可成就。”

皇甫敬对自己的儿子箭术很有信心,于是回答道:“烦劳老先生您辛苦奔波,明日一早我就让小儿到您府上等候,然后一同前往孟府比箭。

若是能够成就这段良缘,我自然会备上厚礼答谢您。”

秦布政却说:“令郎的良缘,我理应尽力效劳,哪里敢收受您的谢礼呢?

不过方才顾公也有事在身,他说两家媒人都不必前往,只让两位少年自行前往即可。

而我明日恰好也有公务要处理,所以令郎自行前往或许更为便捷。”

皇甫敬觉得这样确实更为方便,于是答应道:“既然如此,那就依老先生所言吧。”

秦布政点头称是,随后便告辞离开了。

皇甫敬回到后衙,夫人和儿女们正在内堂闲聊。

他坐下后,将秦布政的话转述了一遍,然后嘱咐儿子明日要留心比箭,展现出自己的才能。

然而,皇甫少华却显得有些犹豫和不开心。

他见父亲一脸高兴的样子,不敢首接推辞,只是沉默不语。

皇甫敬见状有些不悦,问道:“我儿为何如此沉默?

莫非你的箭术不及刘奎璧,不敢前去比箭吗?”

少华回答道:“孩儿平时常与刘奎璧在校场练习弓箭,两人的水平确实不分上下。

我并非惧怕比箭,只是觉得两人相争,必有一失。

那个全胜的固然欢喜,但若有失误的,岂不是丢了面子?

我与刘奎璧本是好友,若是我失误了还好说,但若是他失误了,岂不是要被人嘲笑?

况且孩儿并非好色之徒,宁愿不去比箭,让刘奎璧结亲,也算保全了我们之间的友谊。

我可以再寻别家女子为妻。”

皇甫敬一听这话,顿时大怒道:“两家媒人己经约定好要比箭定婚,你若是不去,岂不是让军士们笑话我堂堂元帅的儿子连三支箭都射不出去?

这成何体统!”

夫人对皇甫少华表达了失望之情,责备他说:“既然媒人己经约定好了,明日你就应当全力以赴,争取射中全部目标,为我们家挣得面子。”

皇甫家的小姐看出弟弟的困扰,便为他出谋划策:“贤弟,我有个办法,明日比箭时,你可以让刘奎璧先射。

如果他三箭全中,你就可以不用比试了,这样还能卖个人情给他;要是他射中两箭却失一箭,那你再去射,难道就没有把握射中一箭吗?

即使两人最后都没有射中全部目标,至少也尝试过了,失去一支箭的成绩也无大碍。”

夫人听罢,赞同小姐的说法,认为这个策略很明智,便要求皇甫少华遵从。

皇甫少华在母亲和姐姐的劝说下,最终答应了参加明日的比箭。

另一方面,刘捷原本是个无赖之徒,凭借其强大的力量和武艺,追随元世祖开创基业,立下赫赫战功,最终被封为元城侯,因其地位显赫,在文武官员中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权威。

刘捷娶妻顾氏,膝下育有二子一女,此外还娶有多房妻妾。

他的长子刘奎光同样战绩彪炳,官至雁门关总兵,次女刘燕珠更是嫁给皇孙铁木耳,成为了皇后。

小说《龙凤缘再生缘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